春秋战国没有瘟疫吗
《春秋公羊传》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,讲的是鲁庄公20年夏天的时候,齐国发生了大灾,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。
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。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,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,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鲁国境内。
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,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。因为这场疫情,从齐国传到了鲁国,所以特地记载了下来。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,因为连年兵祸,的确是爆发过传染病疫情的。
公元673年,是鲁庄公20年,也是齐桓公12年。
齐桓公5年的时候,齐国攻打鲁国,鲁国战败以后,选择将遂邑献给齐国,以此换取和平。此后齐桓公与鲁庄公达成盟约。
再往后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发生过战争,期间在齐桓公14年的时候,陈厉公的儿子完前来投靠齐桓公,秦桓公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卿,可是完表示推辞。
二十年,春,王二月,夫人姜氏如莒。夏,齐大灾。大灾者何?大痔也。大痔者何?痢也。---《春秋羊公传》
由此可见,这一段时间,齐国没有因为这一场疫情而停止国家运转。至少没有采取隔离措施,陈国的公子可以自如地逃到齐国来,可见这一场疫情当时应该已经结束了。
齐桓公这段时间依旧处于称霸状态,可见齐国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衰弱。疫情传播到了鲁国,但是鲁国这段时间也没有相应的突发情况。由此可见这一场疫情应该不是很严重。
可能是传染性比较强,但是致死率不高,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容易。我认为这应该是普通的病毒性流感,虽然在当时来说已经比较难治疗了,可毕竟不是太严重的疾病。
所以说,从有限的资料上来推测,这一场疫情,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。应该是因为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疫情。
赵惠文王22年,赵国爆发疫情。
这个故事是在《史记》里面有记载的,赵惠文王是个比较喜欢打仗的国王,他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,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,所以取代长子,成为了继承人。
他在任期间,手下有一票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,比如说蔺相如、廉颇、平原君赵胜、赵奢等人。
能人异士这么多,赵惠文王自然也是不甘寂寞。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结束,赵国军事实力大为提升,所以赵惠文王为了地盘问题常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。
一旦有战争,就会有大量士卒死亡,而士卒的死亡,则是疫情爆发的关键点。赵惠文王20年的时候,廉颇带领大军,进攻强大的齐国。而赵惠文王本人则和秦昭王一起在河西之外相会。
赵惠文王21年的时候,他做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漳水改道的事情,他将漳水改到了武平的西边,这件事对瘟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?很难说清楚。
因为第二年,也就是赵惠文王22年,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。这场瘟疫对赵国的影响大不大呢?其实也不是很大。
在瘟疫爆发的当年,赵惠文王将公子丹立为了太子,仅仅过了一年以后,赵国大臣楼昌便带领大军进攻魏国的几邑,可惜没打下来的。
二十年,廉颇将,攻齐。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。二十一年,赵徙漳水武平西。二十二年,大疫。置公子丹为太子。二十三年,楼昌将,攻魏几,不能取。十二月,廉颇将,攻几,取之。二十四年,廉颇将,攻魏房子,拔之,因城而还。又攻安阳,取之。---《史记》
等到12月份的时候,廉颇亲自带兵,这才打下了几邑。这么来说,赵国爆发瘟疫的第二年就能带兵出征,可见瘟疫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。
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,这次瘟疫极有可能是因为漳水改道所造成的。河水改道极有可能造成洪水爆发,而洪水爆发是瘟疫盛行的条件之一。
伴随着洪水的消失,瘟疫也逐渐慢慢跟着消失了。我们找不到治疗的相关记录,由此可以认为,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了。
秦始皇4年,蝗灾出现,天下大疫。
公元前243年,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一统天下,秦国将赵国的质子归还给了赵国,也就是赵国太子出。
这一年的10年份,蝗虫居然从东方飞来,可以说是遮天蔽日。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,这里说是天下都有瘟疫,那情况就比较严重了。
这场蝗灾,导致了粮食严重减产,秦国国库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。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国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,那么就可以提升一个级别的爵位。
四年,拔篸、有诡。三月,军罢。秦质子归自赵,赵太子出归国。十月庚寅,蝗蟲从东方来,蔽天。天下疫。百姓内粟千石,拜爵一级。五年,将军骜攻魏,定酸枣、燕、虚、长平、雍丘、山阳城,皆拔之,取二十城。---《史记》
那么蝗灾为何会爆发全国范围的瘟疫呢?其实道理很简单,蝗虫过来把庄家都给吃了,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,饿死的居多。
一旦饿死的人多了,那在民间自然就会爆发瘟疫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5年,蒙骜带领大军进攻魏国,打下了酸枣、燕、虚、长平等等20座城池。
由此可见,瘟疫对秦国的伤害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至少士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,可是魏国之所以丢了20座城池,跟他们的瘟疫是不是有关系呢?这里没有详细记载,这次的瘟疫应该不是个小问题。